图1-2 “耘田器”和“钺”
1.石“耘田器”,江苏吴兴钱山漾出土
2.石“钺”,江苏无锡鸿山出土
3.玉“耘田器”,浙江桐乡姚家山出土
4.玉“耘田器”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图1-3 “耘田器”装柄方式的设想
上面我们说到犁,犁大概是从耒或耜发展出来的。以耒的演进为例,一人把住耒,另一人在前面拉,将原先扎出一个个小洞的工作变成划一条沟。再往后耒柄从直的变成弯的,就成为犁。原始社会中大概没有犁。商代是否有犁,也在疑似之间。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中的
字代表牛拉犁,
下的小点,就代表翻起的土块。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用刀杀牛,那些小点代表牛流出来的血。还有人认为物指杂色牛,和上面两种说法都没有关系。此外,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了两件所谓商代的铜犁。但它们比较小,上缘的宽度只有13-15厘米,而且面上还铸出花纹。犁头唯恐不光滑,应无铸花纹之理。尽管轮廓上有点像,但仍然难以确定它们就一定是犁(图1-4)。
图1-4 铜“犁铧”,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
不过无论如何,周代肯定有犁。因为到了春秋时期已有用牛拉犁耕地的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说:“夫范、中行氏不恤庶难,欲擅晋国。今其子孙将耕于齐,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。”《论语·雍也》中出现了“犁牛”一词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,司马耕字子牛。古人名字相应,故均可为证。战国时牛耕增多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中说到“秦以牛田”。云梦睡虎地秦简《厩苑律》中则将牛耕称为“牛田”。战国文物中还出现了一些原应装在木犁铧上的V字形铁铧冠。
当犁壁未发明之前,犁的作用就是破土开沟,被称为作条犁。犁过之后,还要用来培土起垄。这跟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密切相关的。周代一夫受田百亩。今天一说到亩,就认为是一个土地面积的单位。但在起初,亩指的是垄。《国语·周语》韦昭注:“下曰畎,高曰亩。”亩是高起的垄,畎是垄间的沟。但这条垄又有一定的尺度。《谷梁传·文公十一年》范宁注:“广一步,长百步为一亩。”六尺为一步,一步为1.38米,长百步为138米,故一亩的面积为190.44平方米(今市亩为666.67平方米)。西汉时亩制增大,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。但赵过推行“一亩三”的代田(《汉书·食货志》),仍是指在一步之间做三条沟,起两条垄。用作条犁从两侧发土,正是起垄的第一道程序。
到了西汉后期,一种更进步的耕作理论被提出来了。《氾胜之书》说:“春地气通,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,辄平摩其块以生草。草生复耕之。天有小雨,复耕和之,勿令有块以待时。”在这里,不仅要求反复耕摩和土,而且要求在地中生草后再耕,这就包含了压绿肥的用意。但作条犁却不能胜任这一要求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西汉时发明了犁壁(又名犁镜、鐴土),由犁铧和犁壁形成的连续弯曲面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并翻转过去。陕西长安、礼泉、咸阳等属于汉代的三辅地区中,出土了好几种犁壁,有向一侧翻土的鞍形壁和向两侧翻土的菱形壁(图1-5)。三辅之外,犁壁在山东安丘及河南中牟、鹤壁等地也曾发现。犁壁的发明是我国步犁在结构上的重大改进。土垡被翻转过去,接触到阳光空气,生土会变成熟土。再加耰摩,可使土壤松软,田面平整,遂形成了与垄作法不同的平作法。而在西方,罗马的犁上没有犁壁这个部件。后来欧洲农民在犁上安装了木质的“泥土翻板”,其作用接近犁壁,但远不如汉代的铁犁壁光滑适用。尽管如此,11世纪之前在西方此物还不为人所知,现在能看到的反映装“泥土翻板”之犁的图像,大都是13世纪以后的作品了。
图1-5 西汉的犁铧和犁壁
1.铁犁铧与菱形犁壁,陕西长安出土
2.铁犁铧与鞍形犁壁,陕西礼泉出土
不过,牛耕虽在春秋时已经出现,但推广的速度相当缓慢,直到东汉才成为占主要地位的耕作方式。西汉史书中不记牛疫,而东汉却对牛疫很看重,官方文告中也明确指出牛疫与农业减产的关系。在东汉的画像石上多次出现牛耕的图像,其中所见之犁多为二牛抬杠式的长辕犁,装有向上斜伸的长而直的单辕,辕端设衡,左右共驾二牛(图1-6:1)。这些犁上还装有单独的犁底,它能使犁铧入土平稳,便于掌握犁的走向。犁箭上则装有犁评,可用于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。总之,汉代的犁之主体构件已较完备(图1-6:2)。缺点是犁架太大,调头转弯相当不便。
图1-6 汉代的犁
1.犁耕图,山东枣庄出土东汉画像石
2.汉代长辕犁复原图
耕犁之再一次重要的改进是在唐代,这时出现了曲辕犁,陕西三原唐·李寿墓的壁画中已有它的形象,但画得不太准确(图1-7:1);敦煌莫高窟445窟壁画中所绘者要好一些。而唐·陆龟蒙《耒耜经》中的记载就很详尽了,它是由十一个部件构成的(图1-7:2)。这种犁改直辕为曲辕;直辕前及牛肩,曲辕只要连接到牛身后的犁盘上就行了。它可以回转自如,而且只用一头牛牵引,不仅节省了畜力,还提高了耕地的效率。唐代的曲辕犁奠定了我国后来长期使用的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。
图1-7 唐代的犁
1.犁耕图,陕西三原唐·李寿墓壁画
2.曲辕犁,据《耒耜经》复原
摘自:孙机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